水龙吟⑴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⑵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⑶。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⑷。萦损柔肠⑸,困酣娇眼⑹,欲开还闭。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、莺呼起⑺。
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、落红难缀⑻。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⑼。春色三分⑽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词句注释
⑴水龙吟:
词牌名。又名“龙吟曲”“庄椿岁”“小楼连苑”。《清真集》入“
越调”。一百二字,前后片各四仄韵。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,宜用去声。结句宜用上一、下三句法,较二、二句式收得有力。
⑵次韵:用原作之韵,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,称为次韵。章质夫:即
章楶(jié),建州浦城(今属福建)人。时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,常与苏轼诗词酬唱。
⑶从教:任凭。
⑷无情有思(sì):言杨花看似无情,却自有它的愁思。用唐
韩愈《
晚春》诗:“杨花榆荚无才思,唯解漫天作雪飞。”这里反用其意。思:心绪,情思。
⑸萦:萦绕、牵念。柔肠:柳枝细长柔软,故以柔肠为喻。用唐
白居易《
杨柳枝》诗:“人言柳叶似愁眉,更有愁肠如柳枝。”
⑹困酣:困倦之极。娇眼:美人娇媚的眼睛,比喻柳叶。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。
⑺“梦随”三句:用唐
金昌绪《
春怨》诗:“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”
⑻落红:落花。缀:连结。
⑼一池萍碎:苏轼自注:“杨花落水为浮萍,验之信然。”
⑽春色:代指杨花。
白话译文
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,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。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,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,实际上则饱含深情。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,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。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,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。
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,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、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。清晨雨后何处落花遗踪?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。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,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,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。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,是那离人晶莹的眼泪啊。
创作背景
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(1081年),时为苏轼因“
乌台诗案”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。章楶,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。他作有咏杨花的《
水龙吟·燕忙莺懒芳残》,原词曰:“燕忙莺懒芳残,正堤上杨花飘坠。轻飞乱舞,点画青林,全无才思。闲趁游丝,静临深院,日长门闭。傍珠帘散漫,垂垂欲下,依前被风扶起。兰帐玉人睡觉,怪青衣,雪沾琼缀。绣床渐满,香球无数,才圆却碎。时见蜂儿,仰黏轻粉,鱼吞池水。望章台路杳,金鞍游荡,有盈盈泪。”
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。依照别人词的原韵,作词答和,连次序也相同的叫“次韵”或“步韵”。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:“《柳花》词妙绝,使来者何以措词。本不敢继作,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,坐想四子,闭门愁断,故写其意,次韵一首寄云,亦告以不示人也。”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(1087年),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,交往频繁。但信中提到章质夫“正柳花飞时”出任巡按,则与元丰四年(1081年)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。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