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坡美食谱——东坡鱼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2月13 11:27:33
东坡肉固然名气大,其实苏轼最爱吃鱼。鱼是健康食品,不仅味儿美,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还有着富贵吉祥的意思。大年三十晚上,人们总会上一盘鱼,是为“年年有余”,便是这个道理。
鱼儿象征着富贵吉祥
古代文人爱鱼者甚多,像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,也不单是吃,钓鱼、赏鱼、品鱼,更生出许多“鱼趣”。苏轼既为老饕,自然不会落后,从蜀地的江团鱼、墨头鱼,一直吃到长江三鲜。其实他自个儿也像一条鱼,畅游华夏,寄生江海,如鱼儿那般自由自在,便是他追求的生活状态。
古代名士与鱼儿多会生出些“雅趣”,最著名的当属“姜太公钓鱼”。
言归正传。苏轼吃鱼,是从小养成的习惯。“吾家蜀江上,江水绿如蓝。”绕城而过的岷江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眉山人。夏秋之际,岷江里少不了“浪里白条”。“南方多没人,日与水居也。七岁而能涉,十岁而能浮,十五而能没矣。”苏轼“日与岷江居”,自然是个游泳高手,没事儿“扎个猛子”,同江里鱼儿斗上几个回合,运气好了,拎几尾回家,美滋滋地饱餐一顿。今日的眉山人也爱这么玩。
家乡的鱼儿,有记载的是青衣江里的江团。这是种非常漂亮的鱼,刺少,肉质极为鲜美。苏轼曾为它写下《戏作鮰鱼一绝》,江团是鮰鱼的别称。有趣的是,今日青神县名画家吴建堂先生,便以画江团而闻名全国。可见这鱼不仅味儿好,还颇有诗情画意,苏轼喜欢它,也是自然而然的。
江团鱼,至今仍是桌上美味。
离开眉州,再往江南,看看这儿的两样“名贵物种”:鲥鱼和魛鱼。元丰八年间,苏轼卜居常州,这里处长江下游,盛产河鲜。鲥鱼是种很有个性的鱼儿,出水即亡,要拿它尝鲜很不容易。江南有谚语:“媳妇好不好,看她鲥鱼做得巧不巧。”苏轼运气不错,因为有朝云相伴。
王朝云生在西湖边,自然懂得烹鱼技巧,她雪手烹得鲥鱼香,苏轼闻着味儿就已经醉了。一口鲥鱼下肚,一首新诗出炉:“芽姜紫醋炙银鱼,雪碗擎来二尺余。尚有桃花春气在,此中风味胜莼鲈。”鲈即鲈鱼,是苏东坡很爱吃的一种鱼,既然“胜莼鲈”,足以说明鲥鱼之鲜美非普通鱼可比。
鲥鱼也有别称,苏轼管它叫“惜鳞鱼”,它非常爱惜自己的鳞片,宁死也不会让其脱落。这鳞片有美容养颜的功效,朝云便常拿来贴脸,据说她的冰肌玉肤便是用鲥鱼鳞片给贴出来的。鲥鱼浑身都是宝,并有苏轼和朝云“打广告”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,其后一千年间都被视为珍品。直至今日,由于过度捕捞,野生的鲥鱼已几乎绝迹。
江浙一带有谚语:“宁吃鲥鱼一口,不吃草鱼一篓”
魛鱼的特点在于它的身形,银色、细长,看上去像把刀,因此得名。“清明时节江鱼鲜,恣看收网出银刀。”苏轼对它的外形大为赞赏。魛鱼肉质鲜嫩,骨刺细软,吃起来口感极好。据说如今一斤魛鱼能卖到几千块,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。
魛鱼同样价格不菲
当然不单会吃,苏轼也是位烹调高手,他在黄州著有《煮鱼法》:“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,以菘菜心芼之,仍入浑葱白数茎,不得搅。半熟,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,三物相等,调匀乃下。临熟,入橘皮线,乃食之。”这道菜经后人演绎,便是我们今天吃到的“东坡鱼”。
东坡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