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>眉州先贤集

上古时代:蜀王蚕丛氏(下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03月02 15:32:48

1.jpg


   成为古蜀第一代蜀王的蚕丛,奠定了蜀地千秋鸿业和四川天府之国的基础。蚕丛开创的古蜀农耕文明和他对华夏桑蚕丝绸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,奠定了他在整个华夏文明史上的崇高历史地位。正因为如此,一直以来蚕丛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,特别是作为蚕丛故里的青神人以及遍受蚕丛恩泽的眉山人。

   千百年来,为了纪念青衣之神蚕丛,青神县名以青衣神蚕丛而命名,并历经风雨沧桑不改初衷。不仅如此,青神人乃至眉山人一直都继承着蚕丛农桑文化,长期从事蚕桑生产,即使在国内蚕桑和丝绸生产经营一直不景气的今天,眉山人依然不离不弃,坚持守望,传承古老的蚕丛文化。

   更令人感动的是,眉山人正在积极采取措施,促进我市蚕桑产业正努力“破茧化蝶”。更为重要的是,眉山人还要深入挖掘蚕丛文化的历史内涵,让蚕丛从尘封的历史迷雾中走出来,将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,促进我市蚕桑、旅游经济发展。

 

    蚕丛故里

    

   蚕丛的具体出生地没有任何典籍资料记载,因此其故里也一直被人们争论着。据典籍记载,蚕丛氏为蜀侯时,长期生活、居住在青神,经常头上缠着黑帕子,穿着黑色的衣裳,教县民栽桑养蚕。而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解释。故里,是指人的出生地或者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。蚕丛氏曾长期生活、居住在青神,因此,青神也就有了“蚕丛故里”之说。

    青神为蚕丛故里,千百年来,青神人民为纪念和缅怀青衣之神蚕丛,青神县名以青衣神而得名。相传,最先发展农桑的地方,长期以来没有建政,相继为蜀郡、犍为郡、齐通郡、青州、眉州等郡和州之邑地。直至西魏废帝二年,朝廷才在此地设置青城郡,两年后又在此地设立青衣县,北周保定二年,改设青城县,北周大成元年又改名为青神县,直至于今。在此设置青神县和青衣县,其县名都是因蚕丛氏曾长期在此著青衣劝农桑而得名的,青衣县也就为蚕丛故里了。

    青神县的人们为了崇敬和祭祀青衣之神蚕丛氏,早在1000多年以前,便在青神县城北外为蚕丛氏修建了青衣土主祠,祠内塑有青衣神像,供人们瞻仰祭拜。《一统志》载:“孟蜀广政间,蒲筵昌于青衣庙画鬼神人物数堵(壁画),曲尽其妙”。由此可知,青神县的青衣土主祠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后蜀时期便建成了。每年正月二十一日土主会,人们都要著青衣到土主祠,敬香祭祀青衣神蚕丛。农村妇女还要打扫家里灰尘,作饲蚕吉兆。

    青神不仅县名因青衣神蚕丛而得名,青神的水域和乡镇名也因蚕丛氏而得名。明代青神县人余成勋修撰的《青神县志》载:“青衣水,载岩中下,一名平羌水”。苏洵与黄山谷同游青神中岩寺诗云:“穿得珠玑满把归,鲜光错落照青衣”。陆游游青神有《蝶恋花》词云:“不怕银缸深锈户,只愁风断青衣渡”。据查:青衣水和青衣江,都是清代青神县境内岷江河段的别称,青衣渡则为青神县沙河坝南端岷江河西至河东之渡口名称,均因青衣之神蚕丛氏而得名。

    另外,青神县唐代修建的白塔寺旁之白塔,塔顶旁有一对联云:“白塔明灯火,青衣出状元”。此联也与青衣之神蚕丛氏有关。青神的民众自古以来,长期保持着崇尚蚕丛时代青色服饰的民风,即男女老少均爱穿黑色或青蓝色的衣裤。中老年男子爱在头上包裹青黑色的布帕,中老年妇女则喜在头上包裹青黑色纱帕,此风俗也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末。  

    蚕丛遗风

    千百年来,作为蚕丛故里的青神老百姓,一直继承着蚕丛农桑文化,长期从事蚕桑生产,不仅如此,青神县民养蚕的方法还颇得蚕丛遗风!相传,蚕丛等老蚕开始吐丝时,他便上山割取“蚕窝草”来作为蚕蔟供老蚕在上面吐丝作茧。青神县的岷江河东和河西的山上,蚕草也长得十分茂盛。青神县民养蚕时,也一直秉承蚕丛遗风,都长期采用蚕窝草作为蚕蔟供老蚕吐丝作茧。

    清光绪版《青神县志》载:“女功,青衣多桑拓,妇女当春蚕桑饲蚕,日夜奔忙,无时少暇,蚕事备操”。自古以来栽桑养蚕,已成为青神县农民家庭的一项重要的农事生产活动,也是一项重要的副业经济收入来源。

    然而,青神的蚕桑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历朝历代的战乱,青神之地的农桑生产也时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。幸运的是,待到和平时期,青神的蚕桑总能迅速地覆盖开来,直到清代前期,青神县的农桑生产也得到稳定发展。清代乾隆年间,青神县的知县吴汝翼曾有诗曰:“境僻蚕丛古,南安事迹微,农桑今已遍,犹是说青衣。”古时青神县曾属南安(今乐山)辖地,可见清代乾隆年间青神县的蚕桑生产盛况,以及人们对青衣神蚕丛的崇敬和缅怀之情。曾有历史记载,当时青神县普遍的农村家庭养蚕情况为:“墙下桑柘,堂上养蚕,习以为常。”

    当然,蚕丛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青神,而在于整个眉山乃至四川。遥想远古时代的蜀地,岷江上游河谷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特别适宜于桑蚕生产。经过蚕丛亲力亲为的推广,蜀中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学会了栽桑养蚕,且蜀地所产的蚕丝纤度均匀,光泽柔和,用来织成蜀锦,格外绚丽多彩,而处在成都平原腹地的眉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丝条件。这些丝绸成为蜀中老百姓的骄傲,成为了蜀中老百姓对外交易的重要物品。

    早在两千多年的汉代,随着西南丝绸之路的发现,张骞就在大夏见到了来自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,以及铁器、银、铜、生丝、黄铜、雄黄、鞋子、药材等各种物品。其中这条路上的丝绸物资并非取自中原,而来自四川、云南等地,其中来自四川的丝绸是这条路上最受欢迎的。《华阳国志》中记载:“其道西城,故锦官也,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,他江则不好。”就是明证。

    在栽桑养蚕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眉山,自古以来,丝绸业非常的发达,也因为眉山的丝绸质量属于上乘,一直以来,眉山对丝绸都实行官府并购,直到五代官府才放松限制,允许民间进行买卖,眉山的纱縠行古街,就是以前眉山各个区县进行丝绸贸易的地方,其中最为著名的商人莫过于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了,她在这里靠着做丝绸买卖,为三苏求学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。眉山名人刘川眉介绍,眉山的蚕桑产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,至今业内还有“嘉定大绸汉阳丝”的说法,即乐山的大绸是用汉阳丝织的,而青神县的汉阳,也成为川南最大的蚕茧交易基地。抗战时期,国民政府迁到重庆,宋美龄女士还捐出钱物,在乐山嘉农、青神汉阳兴办了蚕种场,以此推动蚕桑业的发展和妇女的就业。

    后来,虽然长期以来受国际丝绸出口价格的影响,国内蚕桑和丝绸生产经营一直不景气,但眉山人不离不弃,坚持守望,继续传承历史悠久的蚕桑和蚕丝生产,传承古老的蚕丛文化。如今,我市正在引导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,把“产业链、价值链”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蚕桑发展,采取多种措施,推动蚕桑养殖业的发展,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,增加农民收入,促进我市蚕桑产业正努力“破茧化蝶”。不仅如此,眉山人为了更好地传承蚕丛农桑文明的伟大业绩,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蚕丛文化,深入挖掘蚕丛文化的历史内涵,让蚕丛从尘封的历史迷雾中走出来,将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,促进我市蚕桑、旅游和招商引资的发展,这是历史赋予眉山人的使命和职责。蚕丛虽说是远古时期的人物,靠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口耳相传,他的故事才得以流传至今,其中他带领老百姓栽桑养蚕的故事最为老百姓所熟知,正因为他无私的奉献,老百姓才奉他为神,眉山乃至四川的老百姓都应该感念他的恩德,将他铭记于心。

    参考文献: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、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、《蜀王本纪》、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等。

    

最多关注 TOP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