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

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布衣鸿儒最后的岁月(上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22 11:21:05

  当苏洵再次来到京师,他已经50多岁了,经过了漫长的等待,朝廷才任命他一个官职位最低级的九品,职位也是很清闲的试秘书省校书郎。面对这样的安排,苏洵的心情是很复杂的,一方面他心里多少感到有些憋屈,都说他有“王佐之才”,到头来却只能当一个九品小官;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,即使是清职,在宋代也没有不试而用的,少不了欧阳修等人的鼎力相助,对此他也深表感激。

  在校书郎这个职位上,苏洵天天都没啥事做,清闲得让他心里发慌。忍无可忍的苏洵终于爆发了,他给宰相韩琦写信,直接要求韩琦给他另外安排一个官职,信中透露了深深的无奈和浓浓的怨气。好在经过这一折腾,苏洵终于以九品升到从八品,为霸州文安县主簿,留京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《礼书》。这个官职的位分也很低,但起码编纂礼书等同修史,符合他的兴趣爱好,他也就欣然接受这个差事。

  自此,苏洵就过上了悠闲的老年生活,上班时编纂《礼书》,下班时间研读《易经》,撰写《易传》,还在业余时间打理自己的“南园”,可谓十分闲情逸致。然而,命运再一次给了苏洵无情的打击,他的好儿媳妇,苏轼之妻王弗在27岁时病亡。苏家又失去了一位亲人,这使苏洵在精神上遭受沉痛打击,加上他工作太过劳累,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。宋英宗治平三年四月二十五,58岁的苏洵与世长辞,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。本期,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苏洵生命里最后的故事吧!

  年逾五旬官九品

  嘉祐五年二月,苏洵一家抵达京师,很快苏轼、苏辙就春风得意了,苏洵的事却一连数月,朝廷都没有动静。直到八月朝廷终于下了诏书,任命苏洵为试秘书省校书郎。官职位是最低的九品,而且还是“试”职。在仁宗时期,秘书省是个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,经籍图书都归了秘阁,原来校书郎的职责是掌管校勘书籍、订正讹误,现在仅仅是负责祭祀、祝版之类的事。于是,校书郎便成清职,月俸仅六七千钱。

  虽是清职,但在宋代,这样的官职没有不经过考试的,苏洵这次不试而用已较为特殊。但苏洵接到任职书后,很是不满意,曾经雷简夫不是说过“用则为帝王师”吗?如今只能做个九品闲职。不满意归不满意,但苏洵心里清楚如果没有欧阳修等人的上下斡旋,鼎力相助,这样的清职都难以求得。他分别给欧阳修、韩琦等人写信,表示感激。

  在校书郎这个职位上,苏洵果真没什么事可做,清闲得让他自己感到后怕。好不容易到了嘉祐六年上半年,苏洵再也坐不住了,给宰相韩琦又写了一封信,直接要求韩琦给他另外安排一个官职。苏洵这封信透露了他深深的不满,也写满了无奈,甚至有些语言已经很过激了,不过对于一直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来说,也算是在为仕途之路作最后的努力吧!

  令人欣慰的是,信上呈后不久,事情果真有了好转。很快苏洵新的任职书下来,以九品升到从八品,为霸州文安县主簿,留京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《礼书》。虽然官没升大,俸禄也没增加多少,苏洵似乎也看开了,虽不能大展拳脚,但起码编纂礼书等同修史,符合他的兴趣爱好,他也就欣然接受这个差事。

  苏洵是个非常认真且原则性很强的人,在编纂《礼书》的原则上,他与同僚发生了分歧。有人认为祖宗的言行,不可能没有过错,如遇到有损祖宗颜面的事,应全部删去,不应写进礼书。苏洵则认为应如实记录,祖宗们的功过是非,任由后人去评说。最终,在苏洵、姚辟等人的努力下,礼书终于在宋英宗治平二年大功告成,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。

  难能可贵的是,苏洵虽然是一介小官,但他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没有泯灭。嘉祐八年三月,仁宗去世,英宗继位,韩琦为山陵使,主持修建仁宗陵园大兴土木,朝廷上下,为之侧目,却无人敢言。只有官职卑微的苏洵为“救百姓之急”,“纾百姓目前之患”,挺身而出,上书劝谏韩琦,以史为鉴,薄葬先帝,既维护了先帝的美名,解除了百姓困苦,又不招致华元不臣之议。

  对于苏洵的批评,韩琦虽不大高兴,但最后还是部分采纳了他的意见。这说明苏洵关心民间疾苦,展示一介儒士“才无所长”,却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爱国忧民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