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最后的返乡与南行(下)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19 16:29:37
举家南行
一路吟唱成千古佳话
苏洵给宋仁宗的十条建议,宋仁宗是否满意,人们不得而知。又过了半年,朝廷再一次催促苏洵赴京,是否需要应试却没有说。苏洵犯了难,如若一味地拒诏,会不会耽误两个儿子的大好前程呢?会不会影响推荐过自己的一众伯乐呢?经过反复思考,加上梅尧臣、雷简夫等人的劝说,苏洵决定居丧届满之时赴京。
嘉祐四年十月上旬,苏洵带着儿子苏轼、苏辙,儿媳王弗、史氏,以及苏轼兄弟的乳母任采莲等人一起离开眉山,赶赴京师。苏洵之所以要携带全家入京,和他这些年来,接连遭遇亲人离世打击有关,特别是在爱妻程夫人离世之后,他更不愿意和至亲之人分开,离别之前,他分别到父母、妻子等亡故亲友墓前一一告别,并请人塑了六尊菩萨像,超度亲人亡灵。
待一切准备就绪,苏洵举家从眉山王家渡下船南行,经戎州、渝州、涪州、忠州、夔州,次年正月,由江陵出发改行陆路,于嘉祐五年(1060)二月抵京师开封。这一趟费时四个月的旅途,看似平常的旅程,却让三苏父子在不经意间创下了一段佳话。原来,沿途有着不少的名胜古迹,三苏父子一路触景生情,诗兴大发,写了很多同题诗,而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作同题诗最多的人。
其中值得一提的是,苏洵一生作诗不多,据苏学专家研究苏洵存诗大约有50余首,而此次举家入京,一路行程中所作诗歌达15首,占其所存诗歌的三分之一,可说是苏洵诗歌创作的丰收季节,而且大多艺术水平较高,其诗风格调高古,诗意精深有味,艺术水平之高,风格之清新,令人叹为观止。
只不过,虽然三苏父子都是以相同题材作诗,三人的诗作却有很大的不同,苏轼、苏辙两兄弟的诗歌充满着指点江山、对未来的无限遐想;苏洵却少了豪情,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担忧。“家托舟航千里速,心期京国十年还。乌牛山下水如箭,忽失峨眉枕席间。”在苏洵《初发嘉州》的诗中,他写尽了对故乡的不舍之情,希望十年后能体面风光地重返故乡。但事与愿违,苏洵的这个理想也无法实现了,仅仅过了七年,苏洵就客死京师,只能魂归故里。而这也给苏洵赴京的旅途增加了几分悲凉的色彩,到底苏洵此次入京能否一了平生所愿,且听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