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人物名片】
姓名:谢建华
人物介绍:1957年出生于四川彭山,四川省作协会员、眉山市作协会员、彭山作协副主席,《大地》诗刊常务理事、《在场》散文学会理事。
代表作品:长篇小说《神秘果》、系列短篇小说《草根族报告》、《白夜》,组诗《相约今生》、《你是我走不出的梦》等。

谢建华的部分作品
“大叔,你的双眼那么浑浊,你总是站在村头,怅怅地眺望着,再没有那群少年和秀姑,来为你洗去满眼的疲惫;再没有那纤纤发亮的歌,像阳光一样触摸你的伤口……”这是谢建华的组诗《你是我走不出的梦——献给曾经的乡村》中的一段诗句,鲜明、生动,廖廖几笔,把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和对人们的赞美展现的淋漓尽致。这就是文字的艺术魅力,它会超越时空,产生感染力,引起读者共鸣。
“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,不一定要照本宣科。”在经历过下乡当知青、企业做工人、下岗自创业等跌宕生活后,谢建华自然受到感染,进而也影响了他的写作之路。

谢建华曾获部分荣誉证书
【】天资聪慧 喜欢与书为伴
谢建华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“文革”时期,由于受家庭成分的影响,他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。“虽然当时的大环境不利于我们学习,但我还是偷着读了很多书。”谢建华说,那时候除了《毛泽东选集》和《毛主席语录》这些书以外,其他的书基本都被毁了,因此,他只能到处去寻找那些被“遗落”的书,偷着读。
“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,我读了一本小说叫《绿色的远方》,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,里面的内容让我至今都回味无穷,从此也爱上了读小说。”当然,喜欢看书的孩子,成绩都不会差,在谢建华身上,也印证了这一点,在1977年,初中毕业的时候,他的成绩是全班第一。
初中毕业后,谢建华下乡在义和镇当了知青,在农村生活的几年,被他认为是一段既艰苦又幸福的时光,也是在那时候,他开始尝试写一些诗歌、散文,内容也大多是他对农村生活的感悟。
“刚下乡那会儿,我才17岁,身材又瘦又小,但干活儿却很勤快,乡亲们都对我很好。”谢建华笑着说,他在乡下看到许多淳朴的农民,也感受到他们的善良,虽然劳动艰苦,吃不饱饭,但在那里的时光,是最让他难忘的。

谢建华曾获“大地杯”全国诗歌大赛金奖
【】生活困苦 文学作品命途多舛
1977年,谢建华从义和镇回到了彭山,顶父亲的班到当地一间厂里做了职工,虽然工作繁重,但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。“‘文革’之后,文学界变得非常活跃,所以那时候,我也开始疯狂写作,几乎一个月完成一篇短篇小说。”谢建华说,那时候他每写完一篇就到处投稿,但最后那些作品都石沉大海。
“以前写小说全是乱写一通,连小说最近本的要素都没写明白,怎么可能会被发表。”虽然心中有些失望,但谢建华并没有放弃,空闲时间,他就会把自己以前写的小说翻出来好好研究,并与其他作者写的优秀作品进行仔细比较,再慢慢修改……有志者、事竟成,终于,在1982年,他完成了一篇关于企业文化的短篇小说《升温》,并成功在乐山《沫水》杂志上发表,也让这个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信心倍增。
但不幸的是,1986年,谢建华从单位下岗,从此过起了为生活奔波的日子。作为家里的“顶梁柱”,为了让妻子和女儿过得好一些,谢建华打过工,开过茶铺、饭馆,做过小贩,甚至还踩过三轮车……“那些年,我们的日子确实过得很苦,欣慰的是,家人都很理解我、支持我。”
“女儿小时候舞跳得很好,老师会经常让她去表演,但上舞台表演就需要买演出服,有一次她回家向我要钱买衣服,却被我狠狠地拒绝,女儿被吓哭了,从今以后也再未向我提过买衣服的事。”每每想起此事,谢建华都觉得对女儿很愧疚。

谢建华的部分作品
【】笔耕不止 用真心培养优秀下一代
21世纪初,在谢建华开的小餐馆里,总是有几位“忠实”的食客前来光顾,时间长了,他才了解到原来他们都是当时成都文艺界的老师。眼看着“老师”就在面前,谢建华当然不会放过请教的机会。当他把自己写的诗拿给“老师”看时,却意外地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,并鼓励谢建华积极向各文学期刊、杂志投稿。
带着激动的心情,谢建华跑到了当地文化馆,翻遍各种书籍寻找正在征稿的文学期刊,突然发现黑龙江《雪国》诗刊正在征稿,他立刻回去将自己写的诗组《相约今生》寄了过去,即在2005年被发表,并在“诗国杯”全国诗歌大赛中荣获一等奖。
在谢建华的作品里,总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,就像他本人给大家的感觉一样,平易近人、乐观向上。“人生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,我的作品也都是来源于生活,对生活的感悟、对生活的态度。”2008年,谢建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呈现知青上山下乡生活状态的长篇小说《神秘果》,并获得眉山市第三届“东坡文艺奖”二等奖。这部小说一问世,便受到广泛欢迎,吸引了许多曾下过乡的知青前去购买。
近年来,谢建华不断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,用手中的笔记录彭山老百姓的生活,他写的《草根族报告》系列小说至今发表了近30篇。“如今,我已年过花甲,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擅长的事(文学创作)来向百姓传播正能量、传递好声音,为家乡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不仅如此,谢建华还在积极参与编撰彭山本土文学期刊《彭祖山文学》,并经常与那些喜欢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交流心得,他笑着说:“我希望可以培养更多的年轻作家,让他们成为我们彭山文化发展的‘主力军’,这样我们老一辈人才可以光荣‘退休’呀!”
记者 马诗雨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