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最后的返乡与南行(上)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14 15:54:06
苏洵在京师的日子看似光鲜亮丽,实则万般无奈,一官半职太难求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正在苏洵一筹莫展、四处奔走之时,他接到了从眉山传来的噩耗——爱妻程夫人病逝,悲恸万分的苏洵连忙带着两个儿子返川奔丧。
程夫人的离世对苏洵打击很大,在居丧期间,苏洵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,更明白和亲人在一起的重要性,也看淡了功名利禄。然而,就在这期间,朝廷的诏书不期而至,要苏洵参加舍人院的考试。这对于早已放弃科举考试这条路的苏洵来说,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。
然而,纵然心中有万般委屈,苏洵仍旧心忧天下,他虽然拒诏,但写了洋洋洒洒五千言的建议给宋仁宗。痛心的是,苏洵的建议依旧是没有后文,而且时隔半年,朝廷再次催促苏洵启程,考虑到两个儿子的前途,和自己心中一点点的不甘心,五十多岁的苏洵举家入京。
三苏一家
痛失爱妻
心如刀绞仍忧国忧民
嘉祐二年(公元1057年)五月,正是一筹莫展的苏洵得到了一个惊天噩耗,爱妻程氏在眉山老家病逝。苏洵得知此消息后悲痛欲绝,来不及向京城的朋友告别,便带着两个进士及第尚未拜官的儿子匆匆返川奔丧。
对于妻子程夫人,苏洵心中百感交集,他十分清楚,这些年来,他能安心读书,全靠妻子一力肩负起苏家生计。如今,苏洵终于凭借文章扬名天下,两个儿子也成大器,这本该是程夫人欢笑、见证成功的时刻,却不想就这样天人永隔。“与子相好,相期百年。不知中道,弃我而先……”想到这些,苏洵心如刀绞,含泪作了一篇《祭亡妻文》,表达对妻子不舍的思念。
痛定思痛,苏洵还得振作起来操持爱妻程夫人的丧事,他心疼妻子一辈子操劳,希望妻子能长眠在一块风水宝地,也决定死之后要与妻子共葬一处。经过精心的选择,苏洵将墓地定在了武阳县(今天的彭山县)安镇乡可龙里(今属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),即今天的苏坟山。这里的山上有股清冽的泉水直泻而下,汇蓄成了一口大井,终年不溢不竭,可以“饮百余家”。
安葬了爱妻,苏洵也憔悴了不少,他时常去墓地看望亡妻,这期间,他曾给欧阳修写信,他在信中回顾了自己寒窗苦读,为求仕而所做的种种努力,没想到到头来却是一场空,幸好这期间还遇到了像欧阳修这样的伯乐,只可惜今后,就难有再见面的机会了。
此时的苏洵对求取功名似乎已经心灰意冷,他再也不想折腾下去了,即便如此,他也不忘自己心中的坚守。有一天,苏洵在岷江岸边散步,偶然发现一个有三峰的木山,甚是奇特,于是用重金换回。木假山看得久了,苏洵心中也有了无限的感慨,挥笔写下了《木假山记》。
《木假山记》是一篇世人公认的佳作,苏洵借树喻人,从木的成材联想到人的成才,感叹一个人要成为有用之人,必将经历磨难,才能被人赏识。而这又多么像苏洵本人的写照啊,从一介布衣草民,到一鸣惊人,名动朝野,终成大器,其中的酸甜苦辣、艰辛曲折难以尽言,还好有伯乐发现、赏识、推崇,才免于中道淹没。然而,苏洵并不满足于此,他笔锋一转,借木假三峰,比喻他和两个儿子,彰显一家三父子不屈服的独立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,令人肃然起敬。
嘉祐三年十一月,苏洵接到朝廷诏书,要他去舍人院参加考试。这则诏书让苏洵平添了几丝悲愤。他本就决意放弃科举之路,如今,备受世人肯定的他却还要通过科考,合格之后才能有一官半职,这对于他来说,无疑是一种讽刺。于是,苏洵就以年老病多为由拒诏。令人钦佩的是,就算是在如此尴尬的境地之中,苏洵仍旧不忘忧国忧民,借此机会,他给宋仁宗写了一篇洋洋洒洒五千字的《上皇帝书》,阐述了自己不能应诏的理由,对当前政事发表了看法,并提出了十条建议,很是难能可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