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诗人华子——愿眉州大地书香浓浓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13 16:45:35
华子,男,1969年生,曾发表诗文三百余篇(首),1994年出版过诗集《我歌唱的高潮就要到来》,入选过多种诗文集,获过光明日报社全国文学征文赛唯一的一等奖、《绿风诗刊》征文赛一等奖、《星星诗刊》及上海市作家协会全国征文赛等多种等级奖励。1994年成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,2007年任眉山市东坡区作家协会主席至今。自1996年起,就与博学人一起倾力推广全民阅读公益活动,期望更多的人爱上阅读,期望东坡故里涌现更多的作家诗人。
1、您出道较早,24岁就成了省作协会员,请与大家分享一下您在诗歌创作路上的经历和感悟。
华子: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,父母每天都为生活忙碌,没人陪我,我就寄情于书籍,连平时走路都埋头看书。小学四年级,我几乎把中国古典名著的连环画看完了。在书中遨游的时间长了,就希望表达自己的思想,倾诉内心的想法。我很小就开始写日记,作文一直很好,常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在全班念。
初中毕业那年,学业很紧张,老师都不准看课外书,而我还是喜欢书,还偷偷地写诗,新诗和旧体诗都写。记得有次写了一首金秋十月的新诗,感觉好得不得了,就忍不住冒了被训斥的风险,呈给了语文老师。老师看了后,反而大加赞赏。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。后来,我第一次向徐康老师主编的《眉山文艺》投稿。没过多久,父亲就拿回一封信,说我的稿子被退回来了。但我对父亲说,十九岁前,我肯定能投稿成功。凭着这股韧劲,在我十九岁的时候,我的处女作《小树林》在《芒种》杂志上发表了,反响很好,很多读者给我写信,这坚定了我的诗歌写作之路。
可以说,我在诗歌的道路上基本都是摸着石子过河,全靠自己多读书。记得我一进眉山师范学校就加入了文学社,学校的文学社氛围很好,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。真正为我诗歌创作开启一扇大门的,还是一次讲座。那是86年,川师大的一位教授带领她的学生到眉师实习,教授为眉师的学生们上了一堂朦胧诗课。其间她讲到了大量我从没有听说过的诗人,解读了大量我从不曾阅读的诗歌。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摧枯拉朽而来,对我简直是醍醐灌顶。我意识到,就我目前的阅读视野那是没有出路的。讲座完后,我连午饭都来不及吃,就直奔书店,买了教授推荐的《朦胧诗选》,一头扎了进去。
文学写作没有捷径,唯一的道路就是多读好书多练多悟。面对名家如云、名作如林的书海,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我建议最好能参照古今中外文学大家阅读的书籍,这样可以少走弯路。
2、
您写了很多在读者群反响很大的诗歌,如《熊家大院》《忘不了童年和你》《我知将死》《在镜子前看望父亲》等等,您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?
华子:诗歌毕竟是最前卫的语言艺术,写诗无疑是走语言的钢丝,不仅要有真情实感,更要有真知灼见和个性创新。目前,太多的文学作品陷入了哗众取宠的境地,甚至靠卖噱头吸引大家的眼球,导致不少文学作品呈现出低俗浅薄的现象。我认为,真正的作家诗人是耐得住寂寞,经得起孤独的,就像是披荆斩棘的探险者,引导着人类精神的走向,提升着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人生修养。
当下,信息爆炸,作品的发表平台越来越多,喜欢写作的人也越来越多,看似文学很繁荣,但稍一留意,你会发现原创的东西并不多,太多的文学快餐,实际上是害人害己。我认为作家诗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文学文化的普及工作,而是对大众审美和精神生活作良性的引导与提高。
3、
大家都知道您特别喜欢读书,并一直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,这条路并不平坦,您怎么看?
华子:是的,我酷爱读书。因为只有多读书,才能不断开阔眼界,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、创造力和生命的质量,才能建造和享受诗意的生活。其中,首当其冲要多读文学艺术的书籍,让自己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,这也是我推广全民阅读的初衷。
我们从96年从事书业开始,20年倾心公益,把推广全民阅读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。到各中小学、机关、单位等去做读书演讲,宣讲读书的重要性,分享读书的喜悦和收获;定期开展读书活动,利用演讲比赛、办校报、读书征文活动等形式,让大家体验读书的乐趣,从而喜欢上读书;先后邀请了杨红樱、郭敬明、晓玲叮当、庞中华、蒋蓝等等名家来眉演讲,免费为大家提供学习提高的课程;每周六开展东坡读书会,自掏腰包为读者发放书籍、礼品。
即使这几年实体书业很不景气,连年亏损,我们也从没间断过公益活动。虽然道路崎岖,但社会需要全民阅读,需要有人去引导激励大众,我们只问播种不问收获,像春风吹过大地。我觉得写作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读书的问题。我希望在人杰地灵的东坡故里,更多的人爱上读书,爱上写作,让眉州大地书香浓浓,与千载诗书城一脉相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