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

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厚积薄发待时飞(下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09 15:09:05

好马寻伯乐

苏洵一面苦读,一面培育孩子,一晃七八年过去了,他这才把视线从书堆里移出来,向窗外的世界眺望了起来。当时的苏洵早已是满腹经纶,写得一手好文章,他就像是一匹千里马,焦急地等待伯乐的到来。

在古代,许多有才华学识的士子们,为了谋求一个出处,游走于官宦之门,幸运的人都得到达官贵人的垂青,通过他们的举荐走向仕途。但达官贵人并不是说见就能见的,运气不好的话,还会遭到羞辱,所以,苏洵一直没有急于求见达官贵人,而是静静地等待,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,等待一个真正的伯乐。

到了宋致和元年,一个叫张方平的人来到了四川,46岁的苏洵机会终于来了。张方平字安道,北宋应天府来城县(今河南商丘)人,自幼颖悟过人,凡书一读而终生不忘,被人誉为“天下奇才”。他曾两中制科,是宋仁宗的重臣,任过翰林学士、知制诰等,后因故迁徙地方。当年,张方平出知益州(今成都)。到任前,蜀中盛传壮族豪强依智高将入寇西蜀,一时间风声鹤唳,人心惶惶。张方平到任后,他审时度势,判断依智高寇蜀是个恶意谣传,四川人心才安定如初。张方平在四川期间做了许多好事,特别爱惜人才,经常四处搜贤访异。有一天,张方平得知眉州苏洵是个人才,立马派人传话请苏洵到成都,他将以礼相待。

此时的苏洵心中定然是万分激动的,读书路漫漫,一晃数十年,人到中年才终于有人因为自己的才华希望主动见一面。然而,苏洵把这份喜悦藏在心底,并未呈现出欣喜的样子,更没有及时去见张方平。不过,苏洵对此还是很重视的,写了求见信《上张益州书》给张方平,并呈上所作《几策》《权书》《衡论》《洪范论》等论文,让张方平先识其文,再见其人。这是另一个目的。张方平读了苏洵的求见信,感觉此人非同一般,确实是士子中少见的人物,于是专门写信相请苏洵。

res01_attpic_brief (4).jpg

此时,苏洵才专程去见张方平,两人的交谈十分愉快。张方平还以特殊礼遇接待苏洵,为他设了一个专座,供与苏洵交谈,临别时,张方平还向朝廷举荐苏洵做成都学官。

苏洵被张方平举荐之后,自信心大增,他开始主动出击,拜访周边高官名士,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便是雅州知州雷简夫。雷简夫也是一个奇人,原本一介布衣,通过“大官”举荐步入仕途,一直以来,都十分爱才。当雷简夫认真拜读完苏洵的大作后,拍案叫绝,连称苏洵“王佐之才”,意思是说,苏洵有辅佐皇帝的才能。

临别时,雷简夫还写了一封信给张方平,信中说苏洵不仅是“西南之秀”,而且是“天下之奇才”,请张方平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推荐他,直到达到目的为止。可以说,苏洵的两次主动出击,都堪称完美,这也为苏洵带着两个苏轼、苏辙进京奠定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