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焚稿立志 奋发有为(下)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07 11:22:00
畅游书海终成文章大家
读书看似轻松,实则百般辛苦,更别说要将读书本身作为一种生活,读出书中深邃的思想,并最终能为自己所用,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。当时的苏洵已经快40岁了,精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从前了,一切都还得从零开始;而且,很少有老师能够指点他,他只能在黑暗中一个人踽踽独行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!
面对困难,苏洵没有退缩,而是勇敢地坚持了下来,还摸索出了诸如“八面受敌读书法”等一系列实用又有趣的读书方法。当书读得越来越多,苏洵心中蠢蠢欲动,隐隐觉得自己有话要说,有言欲吐,但他从不轻易动笔,因为他做了一个决定,发誓不读透古代圣贤著作之前,绝不下笔为文。苏洵果真说到做到,“到家不再出,一顿俄十年。”这是苏洵在《忆山送人》诗中记录的当时真实的情况,他要用十年的时间磨一把利剑,他要凭借着这把利剑,在学术的海洋里畅游。
十年间,苏洵用了近6年的时间来读这些圣贤之书,耐心研究“古今成败得失”,慢慢地,他觉得心中积蓄的语言越来越多,想与古人对话的愿望也越来越强,仿佛如滔滔的江水要将堤坝冲开了一般。欧阳修在《苏君墓志铭》中详细描述了苏洵十年苦读的情况: “益闭户读书,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,乃大究六经,百家之说,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,圣贤穷达出处之际,得其精粹,涵蓄充溢,抑而不发者久之。”
到了这个时候,苏洵才拿出了他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,试着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。没想到这一开笔。不得了了,苏洵文思泉涌,下笔如有神助,写作热情空前高涨。几年间,苏洵作文辞近百篇,与过去相比,自是天壤之别,不可同日而语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《几策》、《权书》、《衡书》、《六经论》、《洪范论》、《史论》等,皆为传世佳作,为苏洵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的扛鼎之作。苏洵的文章是如何被人们广为传播和学习的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【记者手记】
对于记者来说,苏洵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,特立独行、迷途知返发愤苦读……这些都是他身上的标签,但都不足以让人真正地热爱他,真正震撼人心的是,当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,却在科考的路上连续失败后的态度。
一般人遇到苏洵这种情况,大多都会自暴自弃,意志消沉,从此丧失了奋斗的勇气,平庸地度过一生。但苏洵却能在接连不断的失败中站起来,并能反思科举制度以及自身,从科考的死胡同里跳出来,直面自己的优势,坚定自己的价值,要以文章畅游学术的海洋。这样的决定,说起来都觉得难,做起来就更难,但苏洵做到了,而且还做得十分漂亮。熊熊的烈火,烧毁了苏洵以前十多年来为科考所写的数百篇文章,也烧掉了曾经所经受的屈辱,更烧出了一个崭新的苏洵。
从此以后,已快到不惑之年的苏洵,再次拿起了书本,从零开始,经过数十年的苦读,苏洵果真文思泉涌,写出了传世佳作,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精神财富,一种对人生的思考。所以,面对苏洵这样一个性格饱满的伟人,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向他学习呢?学会坚持,更要学会反思,学会自信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