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

眉州先贤集:苏洵——焚稿立志 奋发有为(上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1月05 10:18:18

       俗话说:“方向不对,努力白费。”苏洵也曾经历了这样的人生困境,苏洵本不善于“声律记问”之学,即便是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,他也依然不能克服这个短处,然而考官却只以“声律记问”之学选取人才。

    面对这样的现实,苏洵也怅然失落,但他并没有因此轻视自己,更可贵的是,他懂得反思科举制度和自身的优势所在。经过认真思考,苏洵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放弃科考,要真正凭借着文章在学术的海洋里驰骋。

    为此,苏洵做了一个惊人之举,他将以前写的数百篇文章焚毁,并发誓不读透古代圣贤著作之前,绝不下笔为文。那么,处在人生低谷的苏洵,究竟是如何面对、如何度过的,本期探秘,记者将为您一一详细道来。

    res01_attpic_brief (2).jpg

    放弃科考  另辟蹊径

      时光匆匆而过,苏洵已经快要步入不惑之年了,几次科考的失败,让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今后的路究竟该走向何方。难能可贵的是,苏洵能以辩证的思想来看待科举考试,也能辩证地审视自己。

      苏洵认识到北宋的科举考试,有其积极开明的一面,就是能广泛地收罗人才。宋人汪洙曾用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”来描述此现象。但科举制度本身的封闭性和选才的单一性,年复一年,其局限与弊端就显现出来了,就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而言,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埋没人才的病态模式。苏洵深知策论是自己所专长的,而“声律记问”之学则是短处,而考官则只以“声律记问”之学量取,如果再考下去,依然不能通过科举。

      经过对科举考试制度的重新审视和剖析,苏洵得出一个结论:“此不足为学也!”他在《广土》一文中说:“人固有才智奇绝,而不能为章句、名数、声律之学者,又有不幸而不为者。苟一之以进士,制策,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。”这样的科考制度,即便有奇才绝智也难以发挥,也就用不着去为这样的科考失败而悲伤痛苦,更用不着为这样的科考再去空费时日,耗费精力。经过深入地思考,苏洵决定彻底放弃科考这条路,另辟蹊径,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。

      放弃了科考,也就放弃了为文而文,苏洵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,他决定要在书海中畅游,真正凭借文章扬名天下。此时的苏洵再看以前写的数百篇文章,都是前些年他在“饥寒穷困乱其心,而声律记问又从而破坏其体”的境况下,为了应付考试而写的一堆文字垃圾。苏洵越看越觉得可笑,一气之下,他将数百篇文章悉数放入火盆中,一烧而尽。熊熊的烈火将苏家映个通红,也将苏洵的心照个透亮,他烧掉了过去20年来为科举考试所经历的辛酸与屈辱,更烧出了一个崭新的苏洵。

      没有了功名的羁绊,苏洵选择读书的范围更广,读书也更加愉悦。他重新取出了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等圣贤之文静心品读,越读越觉得与过去阅读时大不相同,现在才真正读出书中百味,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