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怀若谷 德艺双馨——记赵树同先生(下)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09月11 15:50:36
赵树同指导我市青年雕塑家。
“半个东坡故里人”
生活中的赵树同是平和的,没有半点架子。他喜欢唱歌,尤其是豪迈的、奋进的歌曲。他书不离身,曾三天读完一部金庸的著作。60岁左右,他开始研习书法,特别是苏东坡的书法,凭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,赵树同的书法也卓有成就。
“无论做任何事情,赵树同老师都能很快地进入状态,找到属于他的节奏。”戴树新如此评价道。
赵树同与眉山,更有着不解之缘。
“我的祖籍是彭山青龙场,我也是半个眉山人,与苏东坡有前世情缘。”在李长青提供的视频里,赵树同讲述了浓浓的眉山情节,他也一直关心和支持着眉山的发展。
创作了东坡盘陀坐像之后,赵树同看到三苏祠博物馆碑林的碑文风化严重,于1982年6月,在三苏祠博物馆举办四川省碑刻训练班,用东坡书法再刻了碑文,峨眉电影制片厂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《枯木逢春》。
作为赵树同的再传弟子,我市青年雕塑家李长青也深切地感受到赵树同的关怀。李长青14岁时在乡间小道上捡到了一份《四川日报》,报纸上的一组《收租院》的照片让他着迷不已,本就出身泥塑世家的他决心要走民俗雕塑创作这条路。后来,李长青成为李先海的弟子,也有了和赵树同见面的机会。
“赵树同老师不光是雕塑家,还是大收藏家,艺术公益活动家,美术教育家,书法家。他博学多才,书画棋都精通,德艺双馨,是一个待人特别亲和的人。”李长青说,他每次见到赵树同,赵树同都会发自内心地关心他,给他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,让他充满了前进的动力。
作为“收藏奇人”,赵树同向人们介绍藏品的奥妙。
无私奉献 桃李满园
赵树同拥有的名衔不可胜举,如国家一级美术师、雕塑家、收藏家、艺术大师、教授、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等一大串金灿灿的光环。与此同时,他还有着一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头衔——老师。他兢兢业业、无私奉献,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;他热情洋溢、真心关爱学生,学生们都真诚地缅怀他。
1954年,赵树同毕业后留校任教,担任绘画和雕塑专业课的教学,成为最受欢迎的年轻教师。国家一级美术师、“三苏雕像”作者张绍蓁至今还记得赵树同老师的教诲:“在赵树同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的创作与为人民服务的大方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。他培养我用‘雕塑的眼光’去看世界。”。
“恩师赵树同,是我艺术生涯的伯乐、领路人。要是没有恩师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”当著名雕塑家李先海得知赵树同去世的消息后,无比悲痛,他表示,在他事业的低谷期,是赵树同先生始终在鼓励他,并告诫他艺术家心中要有担当、有精神坐标,要舍得吃苦耐劳,还要甘坐冷板凳。时光荏苒,李先海的雕塑作品逐渐绽放光芒,被世人认可,在赵树同的大力推荐下,其雕塑作品《小川戏》获得200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。
“赵树同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,能力、智慧、人品完全具备,同时他还热情洋溢,无私关心青年一代的雕塑家。”赵树同的学生、成都市雕塑协会会长戴树新感慨地说,“只要有青年艺术家找到赵树同老师,他都会耐心地为他指导。有外地的青年艺术家找到赵树同老师,不管10公里、20公里,他都要去指导,有时候还要手把手教,从来没有架子。”
赵树同一生帮助了多少后辈,实难计数,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又是最让学生们缅怀的。他既是一位著名雕塑家,又是一位涉猎面广的收藏家,被誉为“中国最大的民俗艺术收藏家”。2003年,赵树同将个人收藏的四万七千余件,价值八千余万元的珍贵老皮影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,此举促成“中国美院皮影艺术博物馆”的成立。
虚怀若谷,德艺双馨,方是大家风范。赵树同留下的不仅是杰出的作品,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