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

眉州先贤集--张纲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

    

张纲像。

张纲的恩泽一直被老百姓铭记。


    东汉中后年间,国家虽然统一,但朝政已大不如前,整个大汉王朝已然是江河日下。全国各地,盗匪丛生,民生多艰,义军四起。便是在这样的年代,张纲以其忠肝义胆,兼具一颗爱民之心,奠定了流传千古的美誉。

    张纲是东汉犍为郡武阳(今彭山区)人,是举世闻名的汉留侯张良的后代(七世孙)。他承祖遗风,一生忠心为国,敢于同奸臣斗争,有着极高的政治声誉。不仅如此,他对老百姓怀有一颗赤诚之心,为政广陵(今江苏扬州)时,留下了巨大的民间声誉。然而不幸的是,一心为民的张纲太过于辛劳,不到36岁就已病逝。“千年万载,何时才能再遇此君。”广陵郡的老百姓自发前去哀悼之人不计其数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当地五百余名百姓还披麻戴孝,负灵扶柩至武阳,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。


    忠肝义胆  不畏权势犯颜直谏


    承荫先祖荣光,张纲出生在官宦家庭,但他的身上没有一丝纨绔气息,能严格要求自己,重视自身气节修养,对儒家经学有一定研究,这种品质实为难得。《后汉书》中称“张纲少明经学,虽为公子,而厉布衣之节。”评价甚为得当。地方官员曾经以“孝廉”的名目推荐张纲去做官,他却不肯去。后来,朝廷征聘优秀的人才,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,是个人才,便征召他担任朝廷御史。当时东汉顺帝刘保,是由宦官扶持当上皇帝的。因此,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,互相勾结,专横跋扈,陷害忠良,危邦乱国,对此张纲经常感到愤慨。“秽恶满朝,不能奋身出命埽国家之难,虽生,吾不愿也。”目睹此情,张纲深以为忧,他立志要尽自己的力量清除朝廷的不正之风,扫除国家之难。

    于是张纲毅然向顺帝上书,陈述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。他说:汉朝初期,国家是兴旺强盛的,文帝和明帝对道德教化尤为重视,成效显著,其原因是执政者能恭俭守节,重视道德修养。近期来,赏罚不遵旧典,无功小人受禄,这样做,反而害了他们。希望皇上“割损左右”,以顺天下人心。奏章呈上去,竟被搁置。

    顺帝永建、阳嘉年间,朝政更加混乱,民不聊生。有的啸聚山林抗击官府,有的沦为盗贼。长江两岸,山东、湖北等地尤为严重。地方官想隐瞒,隐瞒不了;要剿除,又没有力量。顺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,改永和六年为汉安元年;一面派遣八名专使巡行各州郡,宣讲圣上的威德,推荐人才,弹劾奸佞。八名专使大多是年老博学名士,都有显要的职位,只有张纲年纪最轻,官次最低。

然而,就在张纲离京出巡到近洛阳都亭之时,他却做了一件令众人都意想不到的事。张纲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,愤然宣称:“豺狼当道,安问狐狸!”随即草拟奏章,弹劾大将军梁翼和他弟弟河南尹梁不疑,身为外戚,承受国家厚恩,以普通人的资质,官居高位,不能辅佐朝廷,而充当毒蛇猛兽,一心追求财富,捧上压下,陷害忠良,张纲详细罗列这些人所犯下的十五件重罪,请求皇上给这些人处以重型。

    张纲的奏章上报之后,震惊了整个京师,然而大将军梁冀是当朝国舅,妹妹正受到皇上宠爱,顺帝知道张纲仗义执言,既不采纳,也不降罪。梁冀的亲属、爪牙满布朝廷内外,张纲的处境也变得十分艰难,虽时有遭人报复的危险,面对如此险境,他没有丝毫的惧怕,一直坚持着和梁翼等人斗争。


    心系苍生  一心为民深受爱戴


    由于张纲敢向权贵开刀,受到冲击的梁冀等人十分怀恨,伺机报复。当时,广陵郡有个叫张婴的人,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和徐州之间抗击官府,前后达十余年,朝廷深感棘手。梁冀乘机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太守,妄图借刀杀人。当然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张纲顺势而为,更因此成就了他生平最大的功绩。

    以往派去广陵郡的太守,都要求多带一些兵马上任,张纲却仅仅乘坐一辆马车到了广陵。张纲素知广陵一带民风淳朴,若反往往是官逼民反,因此,他并没有把叛乱者归到老百姓对立面上去。

    张纲上任之后,就率领手下十余人,径直造访张婴营垒,张婴不敢相信,他杀了这么多朝廷官员,朝廷每次都是调动大军前来讨伐,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。这次为何如此,莫非有诈。张婴闭垒严防。见到张纲的诚信,颇有清吏之风,不似先前所见的一些不学无术阴险狡诈的朝廷命官。于是有了几分相信,遂真诚与之相谈。

    张纲请张婴上座,开门见山不是问罪,而是询问他们生活得如何,问寒问暖,也坦诚明白他们的艰难之处:“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,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,太守确实有罪,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。”张纲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以利害祸福晓喻张婴,张婴很受感动,也感到很后悔,有了归降之心,但担心因为做了反抗朝廷的事,即使投诚,也免不了问罪。

    此时,张刚的大胆和智慧以及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全在这里体现出来了,他向大家承诺,如果愿意归顺,以前的罪行尽皆免除,可以分给田地可以分配工作,愿意来听差的他可以择优录用,解决了张婴等人的后顾之忧。

    第二天,张婴率领部众万余人,与妻子一道归降。张纲设宴庆贺,将其部属遣散,劝他们回家种田,又给张婴选择住处,划给田产,对张婴的子弟一律量才录用。由于处置得当,大家心悦诚服,扬、徐地区得以安定。张婴一事平息后,朝廷论功行赏,但梁冀从中阻挠,遂罢。朝廷十分器重张纲,要召他入朝任职,但应当地民众的强烈要求,皇帝依然任命张纲为当地太守。

    留任太守之后,张纲更加勤政爱民,干了许多实事。广陵一带曾有地方叫张网沟,这是因为这一带原是海岸滩涂,随着长江向东延伸,逐渐成为河汊纵横的大石湖,这里的居民只能以捕鱼为生,生活漂泊不定。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,张纲在此地大兴水利设施,开挖水渠,引大石湖水,灌溉农田。官民同心,广陵百姓的生活,也逐渐走向正轨。

    不幸的是,张纲在广陵一年,病殁于任上,年仅36岁。百姓前去哀悼的不计其数。自张纲染疾,当地父老为他祷告求福。人们说:“千年万载,何时才能再遇此君。”张婴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,负灵扶柩至武阳,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。

    广陵之地的老百姓没有忘记他的恩泽,有了许多太守张纲的纪念地,镇名叫“张纲”,镇庙叫“张纲”,镇河叫“张纲”。

    时光匆匆,一晃已过千年,张纲的功绩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当年的滩涂之地,已变成了丰盈的粮仓,“张纲的驴子——两头赶。”这句土产歇后语,反映了张纲镇曾经的繁华与富庶,那驴,是运粮的驴。江上运粮的船,一批批的到达此地,靠在张纲八江口码头,那樯桅,更是密得好像遮住了天空。运粮的驴,驮着粮食,不用人赶,奔跑于张纲和仙女庙之间!至今,每年当地仍举办张纲庙会,纪念太守张纲诞辰。(张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