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文化人

上古时代:蜀王蚕丛氏(上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

青衣之神蚕丛氏。(宋文祥摄影)

   俯首为民劝农桑,开国立蜀安此邦;一袭青衣飘仙去,留得蜀地万年长。蚕丛,又称蚕丛氏,他是“蜀”的化身,也是位养蚕专家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,是古蜀国第一位君王。他“衣青衣,劝农桑,创石棺”,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,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,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。“蚕丛及鱼凫,开国何茫然。”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《蜀道难》,流传甚广。作为蜀地儿女,我们更应铭记蜀王蚕丛曾于此建立的丰功伟绩。

   据典籍记载,蚕丛氏为蜀侯时,长期生活、居住在今天的眉山青神、洪雅一带,经常头上缠着黑帕子,穿着青衣,教民栽桑养蚕。直到蚕丛到了年老之时,他仍时常外出巡视,视察蜀中各地子民农桑生产情况。后来,他到若水上游巡视时,登上蜀山(瓦屋山)后,不幸身染风寒而病逝。老百姓感念蚕丛的恩德,不仅修建宏大的青衣川主庙和圣德堂,还尊奉他为“青衣神”,永世纪念!

    劝民农桑


    劝民农桑,是蜀人先王蚕丛在人们心目中最为光辉的形象!有着亲民情怀的蚕丛无论是作为部族首领,还是蜀人先王,他都体谅民间疾苦,不辞辛劳劝说民众养蚕。传说中,蚕丛将野蚕驯化为家蚕,以及劝民农桑都和眉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    相传,蚕丛是在青神土地上的一片桑树林中,发现了正在吃桑叶的野蚕,因为觉得好奇,蚕丛便驻足观察起来,他发现几只肥胖透亮的老蚕没吃桑叶,却在树枝上吐丝作茧。那老蚕不断吐出长长的晶亮银白蚕丝,有的已结成了拇指大小的丝茧,蚕丛氏非常惊喜。他想:“若能将此蚕丝用来织锦,做成衣裳,那将是多么华美啊。”

    于是,蚕丛将野蚕捉回家中,放到陶罐,采来桑叶喂养。但因为野蚕是独自而食,现聚集共食,有的便不能饱食慢慢死去。为了解决野蚕饲养中透光、透气、利水的问题,蚕丛令人砍来当地的竹子,劈成篾条,编成簸箕等容器用以饲养蚕,既透光、透气、利水,又便于清扫其粪便,终于成功地将野蚕驯化为家蚕,并成批喂养。此后,蚕丛多次反复试验,逐步掌握了蚕由蛹变成蛾产卵的孵化技术,以及蚕茧的缫丝、织锦等技术。

    然而,此时令蚕丛苦恼的是,虽然他知道栽桑养蚕是一件好事,民众的生活质量将得到很大的提升,但老百姓对此并不了解,因而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并不高。对此,蚕丛冥思苦想如何才能让民众大量栽桑养蚕,经过一番思考之后,蚕丛决定亲自去向老百姓解说缫丝织绸的好处,让老百姓自愿地加入了栽桑养蚕的队伍中来。也许蚕丛做这个决定只需要一瞬间,但就是这一瞬更加彰显了他伟大的人文情怀,这是因为,在那个大多数的老百姓并不能得到太多尊重,靠强下命令推行政策的年代,蚕丛能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就显得尤为可贵。

    为了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栽桑养蚕的好处,蚕丛身着青色的衣裳,带着随从和织成的丝绸到各处去巡视。他们不辞辛苦,走家串户,让老百姓先看丝绸,再劝导他们,教他们如何栽桑养蚕,如何缫丝织绸。老百姓亲眼看到了如此轻柔华美的丝绸,竟然来自于吃桑叶的虫,结茧后抽丝而成,都愿意栽桑养蚕了。有的人家没有桑林,蚕丛便让他们去有桑林的人家,以物换物,换来桑树和桑苗栽种。蚕丛还经常亲自指导各处子民们栽桑、育蚕、饲蚕及抽丝织绸的方法和技术。

    经过蚕丛的不懈努力,青神一带的老百姓除种植农作物外,都发展了蚕桑生产。每到春夏季节,到处都是碧绿如荫的桑林,家家户户都忙着采桑养蚕。后来,蚕丛为了扩展蜀地的桑蚕生产范围,他还到岷江中下游和若水(青衣江)流域,以及蜀地东南部等地劝导人们栽桑养蚕,缫丝织绸,致使蜀中广大地区都发展农桑生产,壮大了区域经济。 蚕丛在蜀地大力发展农桑经济,使其子民丰衣足食,部族礼仪兴,开创了古蜀农桑文明,为他后来在蜀中率先称王,并以农桑兴邦立国,为蜀地的千秋鸿业和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。

    

res10_attpic_brief.jpg

养蚕是眉山人自古以来的传统。

    青衣之神


    深得民心的蚕丛称王之后,一直坚持劝民农桑,并称王后亦如此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地位尊崇的蚕丛还一心为老百姓着想,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,难怪老百姓会把他尊为“青衣之神”。

    传说,黄帝娶西陵氏嫘祖为妻,生二儿子昌意。昌意被分封到若水,娶蜀山氏为妻,生高阳,即后来的颛顼。颛顼“封其支庶于蜀”,而后才有了蚕丛。而这也在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有所印证:“蜀之为国,肇于人皇,至皇帝,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。”有着高贵血统的蚕丛天生异相,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,头发在脑后梳成“椎髻”,衣服样式向左交叉。蚕丛自幼聪明,长大后被族人推举为部族首领。

    

res04_attpic_brief.jpg

传说中,蚕丛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,头发在脑后梳成“椎髻。

    原来,在古蜀西北高原的岷山和邛崃山一带的广阔山地,生活着蚕丛氏的部族,他们是以放牧牛羊为生的游牧民族,以羊头作为民族部落的图腾来崇拜和祭祀。因为蜀地西北部岷江上游是高寒地区,那一带山高谷深,气候寒冷,他们只能在一些山间草地与河谷地带,以放牧牛羊和狩猎捕鱼为生,住的是窝棚和洞穴。随着气候和季节的变化,他们还得不断地举族迁徙和转移,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。

    后来,由于蜀地西北高原的环境气候太恶劣,生活条件太艰苦,蚕丛便带着部族逐步沿着岷江流域向南迁移,最后迁徙到了岷江中游,即今天的青神县一带。此地地处岷江河畔,地势平缓,河西为大片的平坝,平坝边缘为浅丘,河东除丘陵外,也有几处平坝。这里气候温和、土地肥沃、河沟众多、水量充沛,很适合各种农作物和桑蚕生长。于是,他决心在此地长期定居下来。蚕丛部族开始再次用竹木和茅草搭建房屋,用竹木栅栏圈养牛羊,在平缓肥沃的土地上开垦荒地,种植谷物和杂粮。有时,他们也上山狩猎,下河捕鱼,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,人们都安居乐业,不再迁移和转移了。

    重新安定下来之后,蚕丛经常身着青色的粗布衣裳,带着几名随从骑马出巡,查访部族各地子民的生产生活情况。每到一地,蚕丛都与他们同吃同住,引导他们大力开荒种地,挖掘沟渠浇灌农作物。并教导他们怎样上山设陷阱,捕飞禽走兽,以及如何安渔濠、张渔网,捉鱼鳖虾蟹。部族各地老百姓无不尊崇和拥戴蚕丛。幸运的是,一次偶然的机会,蚕丛在这里发现了野蚕,并将它驯化为家蚕,还发明了缫丝织布的技术,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,蚕丛不辞辛劳劝民农桑。等到蚕丛到了老年,仍时常外出巡视,视察蜀中各地子民农桑生产情况,后来,他到若水上游巡视时,登上蜀山(瓦屋山)后,不幸身染风寒而病逝。临终前,蚕丛展现了他一贯的亲民情怀,他虽然创下了大量的丰功伟绩,但他不愿意大兴土木,劳民伤财,给老百姓造成诸多困难,而是令随从将他就地安葬,让他能守护这一方水土。然而,蚕丛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蜀国大地,备受蚕丛恩泽的老百姓自发地为蚕丛举行了纪念活动,后来,人们在蜀山蚕丛氏墓前为他修建了宏大的青衣川主庙和圣德堂,供人们千秋万代祭祀蚕丛氏。蚕丛氏死后,千百年来,此地的人们感念蚕丛氏劝民农桑的功德,尊奉他为神袛,俗称“青衣神”,并立祠塑像,顶礼膜拜,长期祭祀。故《元和郡县志》载:“青神,皆青衣神,神皆蚕丛氏,以其著青衣教民农桑,民感其德,尊奉为神,立祠祀之。”

    参考文献: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、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、《蜀王本纪》、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