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剧家卫能翔:川剧一定会不断发展繁荣
来源: 责任编辑:周华 2018年11月26 16:33:54
人物名片
卫能翔,四川眉山人,眉山市文联副主席,眉山市戏剧学协会主席,眉山市三届人大代表,眉山市第三届劳动模范,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团长,知名川剧表演艺术家。
精彩的表演。
上世纪50年代,眉山成立了县川剧团。当时的川剧是很火爆的,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。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,川剧是许多人茶余饭后的固定节目。每逢剧团大型演出,眉山城里就如过节似的,大人抢票,孩子翻墙,台上叮咚锵,台下巴巴掌,热闹极了。
改革开放后,《白蛇传》《苏云庄》《窦娥冤》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一批经典戏剧被提到了议事日程。
演出中。
到80年代初,喜欢古装戏的越来越多。有戏迷笑称,票友多得把川剧团的铁门都快挤烂了。
眉山县川剧团也经常受邀去外地的剧场演出,脚步遍布重庆、雅安、成都、乐山等地,川剧团走到哪都像过节。我们在成都各个剧场都演了个遍,而且场场爆满,省川剧团、成都市川剧团还停止演出,专门来观摩我们演出。我们到乐山表演时,要三张乐山剧团的票才能换一张眉山川剧团的票,火爆的时候,五张都换不了。川剧团的演员们,享受的都是明星般的待遇。演出结束后,好多观众就守在剧场门口,等着请剧团的演员出去喝茶吃饭。
认真对待每次演出。
到了9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,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,电影、电视、舞厅、卡拉OK等占据了百姓的娱乐生活,那细嚼慢咽、娓娓道来的川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。川剧团从山峰直接跌到谷底,往日的火爆场面一去不返,冷冷清清的舞台成为常态。
当时,剧团中很多团员们为了生计,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川剧,往别处谋生,有卖服装的、有开馆子的、有做小生意的。曾经上百人的川剧团,一时间仅剩下50余人,剧团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。以前川剧团门口总是堆满了买票的人群,后来,卖票的窗口变成了杂货铺。
即便川剧没落了,我们还有很多川剧老戏骨在坚守,继续活跃在舞台上。我们将过去的曲目重新编排成现代的、符合年轻人喜好的表演,同时结合当代热点编排新的剧目,成立了心连心艺术团,活跃在眉山大地上,宣传川剧。
演出现场。
改革开放40年来,川剧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我对川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。现在,国家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战略,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同时,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地方独特文化的配合,大形势非常好。
整个川剧在台上是振兴的,台下有些困难,但这会随着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而改变的。我一直坚信,川剧一定会不断发展繁荣。
(东坡文化网记者 蒋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