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》| 定风波•莫听穿林打叶声
来源: 责任编辑:熊莉 2019年05月28 15:14:48
定风波①•莫听穿林打叶声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②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,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③。竹杖芒鞋轻胜马④。谁怕? 一蓑烟雨任平生⑤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⑥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⑦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⑧。
【题解】
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(1082)春。元丰三年春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省黄冈市)团练副使,这时已是作者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了。
【注释】
①定风波:一作定风波令,唐教坊曲名,后为词调。
②沙湖:在黄州东南三十里,也叫螺蛳店。
③吟啸:吟诗长啸。这两句意思是,不管雨下得多么急骤,依然从容不迫,吟诗长啸,稳步前行。
④芒鞋:草鞋。
⑤这两句意思是,即使一生出没于烟雨之中,也任凭它去,没有什么可怕的。
⑥料峭:形容春风略带寒意。
⑦萧瑟:雨打草木的声音。
⑧这三句意思是,归去时,回头再看先前遇雨的地方,风雨已过,落照也收起了斜晖。
【故事】
1081年秋天,黄州太守徐君猷将城东50亩荒地划给苏轼,以资其家用。自此,苏轼躬耕于东坡,二者合一,诞生出一个伟大的名字:苏东坡。
次年二月,天赐春雨,润泽东坡。“昨夜东坡春雨足,乌鹊喜,报新晴……”诗人提笔,满纸清新气。
三月里,苏轼与友人往沙湖看田。沙湖即今黄冈南湖,紧邻长江,水土丰润。买田于此,意味着苏轼要在黄州长居。道中遇雨,同行皆狼狈,独苏轼不觉,竹杖芒鞋漫步雨中,直至“山头斜照却相迎”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 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,这些词句,千百年来,定住了多少中国人的心。
一场春雨,带出一篇传世杰作,让人称奇。其中奥秘,唯苏轼方能解答。1082年的春天,苏轼诗意的生活逐渐展开。东坡有青苗,沙湖有良田。春雨降下,万物竞生,生机盘然。苏轼在黄州诗意地劳作,将贬所化为桃源,抬头望去,目光所见的一切皆益然诗意。
从初入黄州时的“寂寞沙洲冷”,再到“也无人惜从教坠”,直至这首《定风波》,诗人的心绪变化可以明见。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,伟大如苏轼,也是在苦难中不断赢得超越。1082年是值得铭记的,这一年堪称苏轼的艺术之巅。
【赏析】
这首词虽是写途中遇雨这一件极平常的生活小事,字里行间却可分明窥见作者坦荡的胸襟和泰然自适的人生态度。显然,诗人是在借不避风雨的吟诗长啸,彰显他看破人生忧患的旷达襟怀。他要以直面艰险、超越苦难的态度,去迎接不可预测的政治风雨和各种恶劣的生存环境。
这首词即景生情,以曲笔直抒胸臆,从自然风雨巧妙地联想到人生风雨,寓深意于简朴,生奇景于平常,展示了作者不惧挫折、任天而动的坦荡胸襟。
来源:《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