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乐诗文>不止读书

《苏轼诗词文赋一百篇》| 汲江煎茶

来源: 责任编辑:熊莉 2019年04月28 10:13:54


汲江煎茶

活水还须活火烹,自临钓石取深清①。

大瓢贮月归春瓮,小杓分江人夜瓶②。

茶雨已翻煎处脚,松风忽作泻时声③。

枯肠未易禁三碗,坐听荒城长短更④。



【题解】


此诗写于元符三年(1100)春,时苏轼贬居儋州(今海南省儋州市)。



【注释】


①“活水”句:活水,刚从流水中取来的水。活火,旺火、猛火。南宋《施注苏诗》卷三十八有苏轼自注云:“唐人云:茶须缓火炙,活火煎。”此“唐人”指李约。唐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二:兵部员外郎李约“天性唯嗜茶,能自煎。谓人曰:‘茶须缓火炙,活火煎。’活火谓炭火之焰者也。”苏轼之前通判杭州写的《试院煎茶》诗也有“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,贵从活火发新泉”句。深清,既深又清的江水。

②大瓢贮月:月映水中,用大瓢一并舀起,所以说是“大瓢贮月”。分江:从江中取水,江水为之减了分量,所以说是“分江”。夜瓶:与上句的“春瓷”在此处都是盛水的器皿。因为诗人是在春天的夜间取江水,故临时说其为“春瓮”“夜瓶”。

③翻:煮沸时茶汤的滚动。煎处脚:茶脚,即最底部的茶。松风:比喻茶水倒出时的声音。作者《试院煎茶》诗有“飕飕欲作松风声”句。泻:倒出。

④“枯肠”句:唐代诗人卢仝《谢孟谏议寄新茶诗》:“一椀(同碗)喉吻润,二椀破孤闷。三椀搜枯肠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四椀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。五椀肌骨清,六椀通仙灵。七椀吃不得也,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”极写新茶之美。此处诗人反用其意说,这样好的佳茗我喝三碗也禁受不了。言下之意这是自己因贬居蛮荒之地所致。荒城:指儋州。长短更:夜晚报更敲打锣鼓的次数。王十朋注本卷十三引赵次公注“言其挝(zhuā,敲打)数之寡者为短,多者为长也。



【赏析】


煮茶最好用活水,我便夜晚抱着瓶瓮,带着瓢杓,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那深江的清水。


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,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,我汲水时,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舀进了瓶瓮中。我开始用猛火、江水煎茶了,茶乳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。茶煎好了,斟茶时,茶水泻到茶碗里,飕飕作响,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。


我端起煎好的茶汤喝茶,可这样好的佳茗我却喝不了三碗。在这春夜里,我静坐着听荒城里传来那长短不齐的报更声。


诗人从汲水、舀水、煮茶、斟茶、喝茶到听更,绘形绘声地描绘了汲江煎茶的全过程,抒发了其在垂暮之年贬居海南蛮荒之所的寂寞无聊心情。


此诗写得清新活泼,即便抒发贬谪心情也是委婉含蓄。南宋诗人杨万里赞赏此诗说:“一篇之中句句皆奇,一句之中字字皆奇。”清纪昀也高度评价此诗说:“细腻而出于脱洒,细腻诗易于粘滞,如此脱洒为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