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看眉山>文化传承

新晋“省保”探秘 | 面纱下的报本寺

来源: 责任编辑:熊莉 2019年04月28 11:24:09

  

  2006年,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高丰村5组的报恩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一时间,报恩寺名声大振,来瞻仰者络绎不绝。

  报恩寺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川西元代建筑,令人惊喜的是在许多营造手法上,它还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。从建筑形式上,我们可以充分赏析到宋元时期的建筑艺术,这也是报恩寺历史价值的所在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报恩寺右侧三十米的地方,还有一座两层楼式清代四合院建筑。这座建筑是干嘛用的?何时为何人所建?它与“国保”报恩寺有何渊源?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地位?

  3月13日,带着一丝好奇,记者走进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寺。

  报本寺外景。

慕名而至 不负期待

  这座寺庙名为报本寺,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永寿镇高丰村5组,紧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眉山报恩寺,连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。

  报本寺坐北朝南,为完整的两层式四合院建筑,总占地面积580平方米。在看护人邹明慧道长的指引下,记者开始仔细观详起来。

  左厢房。

  右厢房。

  报本寺由大殿、前殿、左厢房、右厢房构成。其中,大殿面阔三间长13.6米,进深四间宽12米,廊深3.25米,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,穿斗式梁架,四穿用四柱,充斥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庄严气质。前殿面阔五间长24.4米,进深三间5.65米,高6.5米。左右厢房结构一致,均面阔三间长13.5米,进深三间4.45米,廊宽1.1米,通高6米。

  厢房结构为两层楼式。沿着木质结构的楼梯往上走,脚底发出了“咯吱,咯吱”的声响。如今,厢房已闲置,站在厢房外,视野开阔,房前回廊的景色尽收眼底。

  大殿远景。

来历不明 身份成谜

  如此完整的两层式四合院,究竟建于何时?

  据《眉山文物揽胜》所载,报本寺“始建年代不详,清宣统元年(1909年)重建。”

  保护碑。

  2013年8月22日,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人员前往报本寺进行考古研究时候,工作人员在大殿梁柱上发现了斑驳字迹。经过仔细辨认,这排字迹为大殿题记,内容为“大清同治元年(1862)岁次壬戍孟冬既望谷旦。”这一重大发现,让考古人员判定,它的始建时间极有可能就是同治元年(1862年)。

  修建时间得到了确认,但修建者的身份仍然是一个谜。这期间,考古队翻阅了各种文献资料,均未获得相关信息。

  没有记载,建造者的信息又该如何考证?

  梁架。

  有着丰富考古经验的东坡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、东坡区非遗中心主任杨宇春给出了他们的推测——官家所造。

  报本寺怎么就和官家扯上了联系?

  杨宇春解释说,这要得益于报恩寺。“经过比较,我们发现报恩寺和报本寺各具特色,但仔细考究,还是会发现不同。报恩寺是典型的元代民间寺庙,用材以硬杂木为主。

  报本寺虽然年代近一些,是清代寺庙,但取材更为考究,用了大量珍贵木材楠木。其次题记上也有区别。报恩寺的题记为‘冀世业兴隆’、‘冀四时蒙福百禄攸宜’、‘冀福禄增崇寿龄遐久’等,意思更多的是反映老百姓的愿望,希望自己手艺越来越好,生意越来越兴隆,大家身体好,福气好。

  但报本寺的题记为‘皇图巩固  帝道遐昌’,取江山社稷稳固,国运久远昌盛之意,所以我们推测报本寺为官家所建。”

  杨宇春接着说,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,还体现在建筑蕴含的文化上,非常有意思。”

  右厢房回廊。

一字之差 有何渊源 

  梁柱题记。

  报恩寺、报本寺,一个是元代的民间寺庙,一个是清代官家寺庙,他们位置相邻、关系密切,究竟有何渊源?

  据当地村民说,有关报恩寺的来源说法有很多,有说是王姓居士为报母恩而建,有说是一秀才所修,以纪念和报答他人恩情,所以取名为报恩寺。

  受恩思报,不忘本源,这是每个年代都需要铭记的准则。元代如此,清代亦是如此。虽然报本寺的修建要比报恩寺晚几百年,但在我们乃至祖辈眼里,报恩寺,报本寺,本来就是一家。

  然而,这些渊源都只是当地代代相传的一个说法,无从考证,但这一丝悬念,也将继续激发世人对报本寺的考究,说不定哪一天,我们会找到最科学的答案。

  说到报本寺的文化地位,杨宇春表示,报本寺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,是东坡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清代乡村寺庙,也是研究明清建筑和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遗存,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。

  因此,2010年报本寺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眉山市文物保护单位。2019年,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东坡文化网记者 杜沁莲 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