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于三国 传承千年 武阳牛儿灯精彩纷呈
来源: 责任编辑:熊莉 2018年03月12 15:16:30
牛儿灯表演。
牛儿灯是彭山区武阳镇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,它起源于三国时期,历史悠久。每年时逢正月初一、十五和节庆日,当地民间都有走街串巷耍牛儿灯的传统。
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,武阳的牛儿灯也曾一度衰落,但当地群众舍不得这项传统艺术形式,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拯救它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牛儿灯已经成为武阳镇的一项特色文化项目,从过去只有一个村全面延伸至每个村(社区),传承者也增至了一百余人。
【】历史悠久 牛儿灯重新绽放光彩
彭山区武阳镇的牛儿灯,起源于三国时期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在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时代,当地农民在劳动之余,就在田间地头用一个撮箕做牛头构架,用竹或者木头制成两只牛角耳,一幅黑布缝成牛身。模仿耕牛的动作自娱自乐,后又作为节庆时表演的民间灯舞深受群众喜爱。牛儿灯表演主要以说、唱、走、跳为主,以舞蹈的形式让牛儿灯从田间地头和大街小巷登上了表演舞台,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,寄托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与祝福。
在上个世纪50—70年代,农村集体劳动盛行,娱乐活动较少,每逢节假日,牛儿灯的演员们便在街头、院坝子、农家大院演出。但后来,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,牛儿灯日渐式微。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,为了推广这一民俗文化,武阳镇文化站站长郭建旭开始了研究之旅。他们从改变牛儿灯的外表入手,在以水牛为原型的基础上,牛皮的制作,在原来红黄两色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应色彩的流苏进行装饰,尽量使牛灯道具的造型既不失传统的水牛原型,又有夸张的色彩吸引眼球,确保舞台展演效果。
经过改良后的牛儿灯受到了村民的喜爱,渐渐地,牛儿灯成了彭山区大大小小演出的火热节目,也成为该区的非遗项目,重新绽放光彩。
牛儿灯是彭山区的非遗项目。
【】大胆创新 牛儿灯传承正当时
冲天的犄角、铜灯般的双眼、四蹄像柱头落地,全身黑缎似的光滑,在犁田人的吆喝下,“牛”喘着粗气似的,低着头往前使劲拉着犁,亦或者牧童骑在“牛”身上,与“牛”嬉闹玩耍……这些年来,牛儿灯被演绎成文艺节目,渐渐重回大众视野,成为武阳镇重要的文化节目。每当该镇有重要的文艺演出,文艺爱好者表演的牛儿灯总能在现场掀起高潮。
“每年正月初一、十五和节庆日,我们都会走街串户表演牛儿灯,围观的人可多了。”牛儿灯表演者胡树芬激动地说,他们对牛儿灯的动作进行规范,对演唱词曲进行重新创作,让耍牛儿灯的表现形式更为活泼轻快。表演时,一人扮演放牛娃,两人扮演牛,戴上牛头、穿上牛衣,将牛吃草、打滚、刨虱子、洗澡、牛与牛打架、放牛娃骑牛、唱山歌等各种动作巧妙融入其中,亦庄亦谐,十分有趣,深受老百姓喜爱。
其实,牛儿灯如此广泛群众基础的背后,是武阳文化工作者多年用心付出的结果。
郭建旭介绍,原来该镇只有江渎村的余淑珍、余远万等10多人在跳牛儿灯,这些人大多数已经年纪大,牛儿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。为了让牛儿灯传承下去,同时扩大牛儿灯表演的影响力,该镇文化站在丰富牛儿灯表演内容的同时,不断扩大队伍规模,牛儿灯表演从过去只有一个村全面延伸至每个村(社区)。该镇文化站还坚持每年邀请专业老师对各牛儿灯骨干队伍开展培训,为传承本土文化揽住了人才。如今,该镇牛儿灯传承者增至了100余人,参与表演的“牛”,也从过去的1头,增加到了现在的5头,每当表演之时,可谓是热闹非凡。
【】记者手记
对于很多人来说,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,早已经成为一种温暖的记忆留存在脑海里。之所以成为记忆,这是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,大多数不敌时代的变化,失去了竞争力,逐渐衰落了下去,人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难以寻找它们的踪影。像牛儿灯这项传统艺术,在过去很多地方都很活跃,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,这项艺术却在很多地方销声匿迹,彭山区武阳镇的牛儿灯也曾遇到了一样的难题。
如何才能走下去,如何才能走出特色?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成为武阳人的一块心病!好在武阳人终究想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,一方面加强传承,将本地的特色元素融入到牛儿灯表演之中;一方面不断创新,改变牛儿灯的外观、改变牛儿灯的表现形式,让牛儿灯重新绽放光彩,成为当地人喜爱的文艺项目。
只是被人喜爱,那还远远不够,为了让牛儿灯真正地传承下去,当地还大胆创新,不断扩大队伍规模,牛灯表演从过去只有一个村全面延伸至每个村(社区),每年邀请专业老师对各牛灯骨干队开展培训,为传承本土文化揽住了人才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通过实施多项措施,武阳镇的牛儿灯不仅看的人多了,传承的人也多了!此间奥妙,值得更多非遗传承人揣摩,如何才能在不失非遗项目本色的基础上,采用创新方式让非遗项目真正地传承下去。
本报记者 张玉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