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爱阅读

《品中国神童》——骆宾王(7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2月27 10:53:46

  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,带兵十余万,兴讨吐番军。

  此时,骆宾王虽已五十有二,但西北边境的狼烟却点燃了他的一腔爱国热血。

  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,他少年时的侠胆豪气又重回来了。正愁没事做,何不投笔从戎,上前线戴罪立功?

  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人事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,慷慨请缨。

  在这首题为《咏怀古意上裴侍郎》的诗中,他陈述自己“轻生长慷慨,效死独殷勤”;他要从军到西北“剑匣胡霜影,弓开汉月轮”;如需要,他将“为国坚诚款,捐躯忘贱贫”。

  裴行俭本来就比较赏识骆宾王的才华,读了他的诗,马上就批准他戴罪从军入伍。

  公元670年4月,骆宾王离开长安,离开他的母亲和家人,跟随大将军阿史那·忠的部队,开始了三年的军旅生涯。

  但现实与理想总是有距离,两年多的从军边塞,骆宾王虽深入大漠,踏雪天山,耳闻边声伤调,目睹烽烟戍楼,却无仗可打,无功可立。

  原来,是年八月,薛仁贵率领的东路大军,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,大败于吐番军,五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。

  大非川之败,是唐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失利,薛仁贵只好与吐番约和而还。

  骆宾王从军的阿史那·忠率领的西路大军,主要任务是前往天山南北,对西番诸部落进行“安抚”、“劳问”,是典型的“有征无战”。

  虽然杀敌建功无望,但骆宾王还是大有收获,那就是他的边塞诗。

  两年多的时间里,骆宾王给我们留下了十多首边塞诗,唱响了唐代边塞诗的先声。

  我们先来看他的五律《从军行》:


  平生一顾重,意气溢三军。

  野日分戈影,天星合剑文。

  弓弦抱汉月,马足践胡尘。

  不求生入塞,惟当死报君。


  这首诗是骆宾王从军不久的作品,是一篇边塞诗的名作。整首诗格调高昂,意气风发,抒发了诗人渴望立功报国的慷慨意气。特别是最后两句“不求生入塞,惟当死报君”,大有“马革裹尸还”的意味,把他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展示得淋漓尽致。

  但随着战事的变化,骆宾王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,从开初的慷慨意气、不惜以死报国的豪情,一变而为孤苦愤懑、望月思归的无奈。

  他在《在军中赠先还知己》一诗中写道:


  蓬转多行役,瓜时独未还。

  魂迷金阙路,望断玉门关……

  别后边庭树,相思几度攀。


  因战事的相对稳定,骆宾王的战友们先后一一奉调回归,而他因是戴罪服役,不得不继续留在边塞,这让他苦闷不已,思乡之情越来越强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