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爱阅读

《品中国神童》——骆宾王(3)

来源: 责任编辑:刘寅 2018年12月13 11:41:22

  初唐时期,士子要参加京城的考试,必须通过地方举送。举送可有两条途径,一是通过“学馆”选送,称为“生徒”;一是通过州、县考送,名曰“乡贡”。骆宾王因守孝三年,早已离开博昌学馆,现在又居住在瑕居,只能走“乡贡”这条路。但乡贡的名额少得可怜, 每个州只有两三个。不过,骆宾王毕竟有“神童”之名,也具备相当的实力,在乡贡选拔中顺利过关,取得进京考试的资格。

  22岁那年的秋天,骆宾王告别母亲,赴长安应考。

  唐代的科举场,一开始就流行“行卷”和“公荐”的流弊。所谓“行卷”,即举子将自己的诗文,择优编辑好,写成卷轴,投呈给朝廷中的名公世卿或文坛名家,求得赏识,以制造舆论,影响主考官的判决。所谓“公荐”,就是那些朝廷名公和文坛大家,直接向主考官推荐举子。

  鲁迅先生在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中也曾说过:“唐以诗文取士,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,所以士子入京应试,也须预先干谒名公,呈献诗文,冀其称誉,这诗文叫作行卷。”

  有时,这种场外的竞争,比场上的竞争更激烈,也更有效。

  骆宾王是第一次参加京城的考试,也许自恃戴有“神童”的桂冠,又有厚实的学业功底,不屑也不愿干谒、行卷之类的勾当。

  他曾在一首长诗《畴昔篇》中写道:“少年重英侠,弱岁贱衣冠”,意思是他少年时看重的是行侠仗义,不在乎功名官场。

  进京后,不少举子都在忙着敲门拜访高官名流,汲汲于毛遂自荐,骆宾王却忙着访古揽胜,沉浸于灞陵风光,流连于洛城风月。

  骆宾王认为考试靠的是实力,是真本事,不是歪门邪道。

  理想主义的泡沫,自然在严酷的现实上面碰得粉碎。

  考试结果,骆宾王名落孙山。

  骆宾王这才如梦方醒。落第带给他的不仅是奇耻大辱,更有个人前程和一家人生活的无望,总不能永远寄人篱下吧?

  思索再三,骆宾王先回了一趟义乌,在家乡亲人处寻求帮助。然后在过年前夕,赶回瑕丘与母亲和弟弟团聚。

  无情的社会现实,让骆宾王不得不更加务实,他一头扎进学海书山,闭户苦读,以待重新崛起。